太阳集团tcy8722
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论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兼谈辩证法、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逻辑关系
发布日期:2022-05-08  作者:韩庆祥  点击: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研究关于事物、知识之“总联系”,使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以终天年,呼唤新哲学的诞生。这种新哲学首要指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区别于思辨哲学的辩证哲学,它具有总体性,即批判性、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历史性;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才会确立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而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相对不同,但在把握事物发展一般规律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就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也具有哲学性质,但就思维和存在区别而言,他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既不是只满足于“抽象的思维”“感性的直观”的旧哲学,也不是辩证哲学本身,而是辩证哲学的存在形式。他们的新哲学介于“超验”和“经验”之间。需要重新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它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学说中,关乎他们学说的整体性质。

  关键词:辩证哲学;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

  作者:韩庆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2022年2期

  马克思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对哲学作了最早的论述,表达了他从事理论研究初期的“哲学观”,使人倾耳注目。之后,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也作了阐述。然而,1845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地称其理论为“哲学”,而多称为“世界观”“现代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强调,随着“旧哲学”的终结,留下的只有逻辑和辩证法。这就提出了本文深切追问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如何看待哲学?他们为什么没有明确地把其理论称为哲学,而多称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他们的理论究竟属不属于哲学?若属于哲学,是不是介于“超验”和“经验”之间的哲学?若不属于哲学,那又是什么?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的含义及其关系是什么?唯物主义辩证法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否具有总体性?这些问题最终涉及马克思恩格斯究竟要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哲学观,因而需要从学理上加以理清。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旧哲学”终结的含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历史领域都被唯心主义笼罩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领域从事活动的人,具有利益、情感、意志、观念与动机,会用“有色眼镜”看历史,即用头脑中臆造的人为联系代替事物自身的现实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毕生秉持的本心,就是把唯心主义从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中赶出去,确立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权威(在此意义上,也基于我国学术界较为关注历史观,本文着重谈论历史观,暂不涉及自然观)。由此,他们对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9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使人看到历史领域的“客观性”,使人透过被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掩盖的种种假象,看到历史领域“事物自身”的现实联系。

  然而,他们又批判费尔巴哈仅“诉诸感性的直观”“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同上)的缺陷。如果仅满足于“感性的直观”,就难以真正揭示历史领域的现实联系与发展过程,也难以确立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权威。若在历史领域揭示其现实联系与发展过程,进而确立唯物主义权威,就必须借助辩证法。辩证法能透过历史现象理解历史本质,透过历史偶然性把握历史必然性,透过臆想的人为联系把握历史的现实联系。在此意义上,恩格斯高度评价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贡献:它“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6页)。恩格斯洞隐烛微,明确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同上,第25页)“只有辩证法才为自然界中出现的发展过程,为各种普遍的联系”“提供说明方法”。(同上,第436页)于是,马克思恩格斯汲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造性地提出唯物主义辩证法,并将其运用于历史领域以相互构建——既运用辩证法确立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权威,又运用唯物主义确立辩证法在历史领域的权威,进而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唯一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人。”(同上,第13页)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多次断言: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4页),即历史哲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终结了自然领域的哲学,即自然哲学,使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的哲学成为不必要和不可能了。“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是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同上)又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8页)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逻辑清晰的格局:实证科学—事物、知识之间的总联系进入理论领域并依靠理论思维—把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从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在思维领域存在的作为解释世界之辩证思维方法的辩证哲学—通达并确立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就是说,“哲学”依然存在,但首要在思维领域存在,它是从总体上解释世界的辩证思维(理论思维)方法,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它对“总联系”进行系统研究卓有成效;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这种“哲学”发展成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有两层内涵:一是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它在本质上首先是从总体上解释世界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区别于思辨哲学的辩证哲学;二是它用于解释说明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即外部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98页)。这样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总体性,即具有批判性、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和历史性,它直接通达、走向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不具有独立性的外观,只有用于解释说明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尤其是改造世界,才得以确证和表达“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3页)。由于不再是从“头脑”中臆想出联系,而是从“事实”中发现总联系,所以,哲学就被驱逐出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不能称为“自然哲学”“历史哲学”,而应称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实现的变革及其理论成果;世界观是关于人的感性生活世界即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之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的根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领域确立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它蕴含着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上述意义上,依据其他相关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以下意义上的哲学以终天年。一是不能满足国家与群众需要的,抓不住事物本质的,不能说服人、不能被群众掌握的哲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二是满足于感性直观,看不到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三是不关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和现实生活实际发展过程(不使哲学现实化),只注重抽象思维、只讲意识形态空话、只注重自我意识想象的纯粹思辨哲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四是在历史领域,用头脑中臆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普遍联系,以观念构建世界的历史唯心主义哲学(《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五是“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反杜林论》);六是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当作教义而不是当作方法的教条主义哲学。

  以上六种意义上的哲学之终,乃是以哲学危机的形式宣告传统形而上学、抽象思辨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衰落,同时呼唤新哲学的诞生。这种新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尤其恩格斯那里,首要是作为解释世界的思维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即解释说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辩证哲学。

 二、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的逻辑关系

  1845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地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哲学。这不意味着他们断然否定哲学,而是否定旧哲学,期望创立一种超越形而上学、思辨哲学、旧唯物主义的哲学,即以辩证思维方法解释说明世界之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的辩证哲学。这种辩证哲学,首要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当谈到面向人的感性生活世界及其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时,马克思恩格斯不明确将其称为哲学,而明确称为“新世界观”,即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当谈到历史领域变革的成果时,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明确将其称为哲学,而明确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这究竟是为什么?窃以为,其深意不在否定什么,而在注重什么。

  首先要理清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

  在“整理资料”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解释说明各个事物、知识之间的“总联系”。旧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直观唯物主义不能科学解释说明这一“总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拯救出来,将二者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创立了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即辩证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本质功能是科学解释说明这种“总联系”,解释说明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之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因而具有总体性。这种总体性包括批判性、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和历史性。它在本性上内在通达并走向此岸的现实世界、实践生成和历史发展,以事物的现实联系代替哲学家头脑中臆造的人为联系,形成了关于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之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的根本观点,进而通达并走向改造资本逻辑所统治的世界,形成具有“生成性”特质的新世界观。恩格斯指出,“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6页);又强调,辩证“思维的任务现在就是要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同上,第27页)。也就是说,只有借助辩证的方法,才能揭示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这种新世界观蕴含着“改造世界”的辩证生成、历史生成和实践生成,因而是新(或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本质上是“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及其现实生活过程之展开就是历史,它既能在历史领域确立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权威,又必然在历史领域实现变革,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终结历史领域的历史哲学。显然,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而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前提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因为它在本质上首先是辩证的,解释现实世界的方法首先必须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确立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权威。这种以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前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变革之所在。

  在此基础上,可解释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具有本质联系。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逻辑在先的首要范畴是作为解释与把握具有“总联系”世界(认识和改造的世界)的总体方法的辩证思维方法,或作为辩证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在本质上就是摆脱“主观臆想”(彼岸)进而通达“事物自身”(此岸),解释说明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范畴。事物之“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把它明确规定为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亦即与改造世界相关的人化世界。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解释说明人的感性生活世界而生成出来的范畴。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历史领域解释说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生长出来的范畴。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只有当历史领域内在生长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时,才会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这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对现实的人及其感性生活世界的分析中看出来。恩格斯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同上,第28页)就把握世界的总体方法及其逻辑而言,只有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才会确立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只有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才会进一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概言之,没有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没有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新世界观包含现代唯物主义的一切要素,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历史领域实现变革之所在。

  由此,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具有统一性。第一,三者统一于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在逻辑递进中的不同存在形式。就解释说明整个世界的辩证思维方法而言,可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称为辩证哲学,这是作为方法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存在基础和立脚点而言,可把马克思恩格的理论称为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作为世界观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历史(社会存在)领域实现变革的理论成果而言,可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是作为历史观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这里,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彼此理解的关系: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须结合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辩证法存在于现实和历史深处,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唯物主义辩证法只有在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中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否则,这种辩证法就只是一种抽象的“外在反思”或“形式方法”(参见吴晓明,第11-24页);理解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须结合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否则,这种世界观就属于“无头无尾”的世界观,既不“顶天”(哲学的辩证思维),也不“立地”(历史);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必须结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否则,这种历史观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第二,三者统一于对自然、历史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的把握中,即分别从方法论、世界观和历史观不同角度,共同把握自然、历史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第三,三者统一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

  在逻辑顺序上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置于世界观之前,除上述所讲的逻辑递进关系外,还有三个根据。(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辩证哲学,是从总体上解释与把握具有“总联系”的整个世界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具有总体性,即批判性、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和历史性,不仅逻辑在先,而且在本质上能直接通达、走向现实世界,注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正是借助这种总体性方法解释与把握世界,旧世界观转变成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总体性,不能像传统哲学教科书那样,只把它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要在确定三者具有统一性的前提下,廓清三者之间的相对区别。

  一是指向对象相对不同。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8页),是一种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感性生活世界为客观基础的辩证思维方法,它以“思维”为首要对象。恩格斯大多是在“思维”意义上讲辩证哲学的。他指出,“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同上,第436页),是“最高的思维形式”(同上,第22页);自然科学家还得受哲学支配,即“受某种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形式的支配”(同上,第460页)。

  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关于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之“存在”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的根本观点,它以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之“存在”为首要对象。这里的世界观有三层含义。(1)世界指什么,指“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同上,第26页)。(2)世界是什么存在,是物质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恩格斯强调:“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78页)恩格斯认为“存在”(自然)是本原,“存在”决定“思维”,自然决定精神;指出费尔巴哈“把唯物主义这种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18世纪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同上,第281页)。显然,恩格斯是明确在“存在”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概念并讲世界观的。因此,恩格斯一语中的地指出: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46页)。(3)世界怎样存在,是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抽象存在,或是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具体存在,抑或是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生成性存在。显然,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是辩证的、实践的和历史的。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历史领域“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95页),它以“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2页)为对象。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对象相对侧重于“思维”,当然不排斥“存在”,没有离开存在的思维;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对象相对侧重于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之“存在”,当然不排斥“思维”,没有离开思维的存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对象相对侧重于“社会存在”,当然也不排斥思维和存在,没有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历史。

  二是针对性相对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哲学”,主要是针对黑格尔等以“思辨哲学”解释世界的抽象“超验”方式而言的。这种方式“从天国降到人间”,用主观臆想联系替代客观现实联系,辩证哲学则“从人间升到天国”,注重事物的客观现实联系。

  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主要针对旧世界观,即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而言。这种旧世界观要么注重“抽象思辨”“抽象思维”;要么反对“抽象思维”,仅满足于“感性直观”,未看到人的感性实践活动。针对旧世界观,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注重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既注重对象的客观性,也注重实践活动主体的能动性,注重感性实践活动对改造世界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同上,第137页)。它是关于人的感性生活世界及其生成性的根本观点,是基于唯物主义辩证法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感性生活世界而建构起来的;它旨在以新世界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旨在对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宗教、人类社会、哲学家与世界的关系等,作出实践唯物主义的洞彻事理的理解。新唯物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首次被提出,是针对旧唯物主义的。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特征是非辩证性、非实践性、非历史性,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本质特征是注重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的”唯物主义,因而在总体上是现代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等著作中经常使用的概念范畴,主要针对唯心主义历史观。它既注重历史内部的“唯物主义”基础,着眼于解释历史的物质本原,此即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又注重历史自身的“辩证”本性,揭示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联系与发展规律,此即历史辩证法或辩证史观;还注重历史的实践生成性,强调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注重改变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此即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史观。

  三是着眼点相对不同。唯物主义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独立存在,首要着眼于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提供说明的“方法论”;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主要存在于人的感性生活世界,着眼于观察现实的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之存在的视界、本原和方式的“存在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主要存在于历史领域,着眼于历史领域之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历史观”。

  四是任务和把握世界的方式相对不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任务既是以辩证思维方式“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7页)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性,说明整个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又是以其“批判的、革命的”的生成性指向改造世界。它在哲学方法论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总体性,在现实和实践上具有生成性,因而在整个世界之“存在”问题上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它虽然说明“世界怎样存在”,但不直接回答“世界指什么”“世界是什么存在”,在严格且精准的意义上,它不“完全”“直接”等于“世界观”,首要属于“哲学方法论”。这样,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质上是哲学把握整个世界的一种总体方法。恩格斯也曾把他和马克思之前的辩证法看作世界观,把共产主义也看作世界观,这主要是就关于“世界怎样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而言的。后来恩格斯明确强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66页)。这里讲的新世界观,主要指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感性生活世界及其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的根本观点,实质就是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之后,恩格斯就把唯物主义辩证法和世界观相对区分开来,指出:对杜林的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1页)。列宁曾笼而统之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所有理论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都看作世界观。这既是从“世界怎样存在”意义上讲的,也是为了突出新世界观的意义。

  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任务是揭示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之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这可以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看出来。现代唯物主义体现了新世界观的本质,这种新体现在对“存在”所具有的现实性、辩证性、历史性、实践性的深刻理解,体现在其既区别于“超验”的形而上学和思辨哲学,又超越于“经验”的实证科学,介于“超验”和“经验”之间。(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3页)现代唯物主义属于新世界观,它以回答“世界是什么存在”“世界怎样存在”的方式,把握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从“世界怎样存在”讲,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体现了辩证哲学,它主要是回答世界之“存在”的世界观意义上的哲学,是辩证哲学在人的感性生活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但不“完全”“直接”等同于本来意义上以“辩证思维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辩证哲学。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同以往那种在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以哲学家头脑中臆造的人为联系来代替现实的必然联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抽象意识、观念的发展过程的旧哲学划清界限,特别强调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中的唯物主义及其“新”的本质特征;也因为现代唯物主义体现了特定的辩证哲学意蕴,他们便将现代唯物主义直接称为新世界观,不直接称为哲学。恩格斯明确指出:“这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97页)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任务,体现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立足于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揭示历史领域的内在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在历史领域中实现“变革”。它以理解历史领域中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来把握世界,因而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历史领域的存在方式。

 三、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和世界观

  理清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逻辑关系,对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

(一)精准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的边界与逻辑

  在作为辩证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方面,我国学术研究往往关注它们之间的贯通性,对其边界与逻辑相对关注不够。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哲学就是世界观,现代唯物主义是哲学,唯物主义历史观既是哲学也是世界观。

  就三者具有统一性而言,笼统这么说并不为过。如果尊重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就应在坚持它们之间具有统一性的前提下,厘清它们之间的相对区别及边界。精准来讲,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所有的创新成果统称为“理论”,但对“理论”也作相对区分。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哲学能生长出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但不完全等同于世界观本身,它不直接回答世界存在——“世界存在指什么”“世界是什么存在”——之存在论意义上的问题,这是世界观直接回答的问题。马克思尤其恩格斯常常在狭义的辩证思维方法上使用哲学概念,即哲学主要指作为辩证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这可以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看出来。当然,从广义上来说,就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都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而言,它们都是哲学;但就思维和存在的相对区别而言,唯物主义辩证法才是本来意义上的哲学,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是辩证哲学在人的感性生活世界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不完全、直接等同于辩证哲学本身。从本质上,现代唯物主义主要是世界观,因为它摒弃了形而上学和“抽象思辨”,注重现实世界的感性对象、感性活动和感性生活过程之存在。恩格斯对辩证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边界作了相对划分,指出:以往全部哲学“留下的是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关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无止境地运动着和转变着的、处在不断的生成和消逝过程中的世界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6页脚注)。在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意义上,唯物主义历史观既是哲学也是世界观,但只是辩证哲学和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历史领域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具有相对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确实常在同一问题上有多种表述,如历史理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等。这些表述具有共同点,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领域创立的理论成果,但也有一定区别:一是语境不同;二是内涵侧重不同。“历史理论”是通称,具有最大通约性,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都可看作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理论。由于翻译的原因,唯物史观常被看作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简称。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历史观虽相差无几,但也有一定区别。二者都强调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这是共性。然而,历史唯物主义相对注重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是现代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与“辩证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类似概念;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对侧重于把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历史领域,注重历史领域唯物主义的辩证性、实践性、生成性等本质特征,注重在历史领域终结历史哲学,实现历史观变革,与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实践观是同类概念。

  进一步讲,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可从三个层次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完整理解。第一个层次是作为哲学方法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它是区别于思辨哲学的辩证哲学,是哲学把握整个世界的一种总体性的辩证思维方法。第二个层次是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它主要是世界观,是观察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之存在的视界、本原、方式的理论。这种世界观从不能感性直观的“东西”中寻求对可感知的东西——人的感性生活世界——的解释。人的感性生活世界,在存在视界上包括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在本原上是“唯物主义”,在存在方式上强调世界自身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第三个层次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现代唯物主义注重唯物性、辩证性、实践性、历史性、社会性,必然在历史领域透过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及其实际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人的主观行为背后的物质动因,发现历史领域的客观普遍联系、矛盾运动与发展规律,进而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历史哲学”,不是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特殊科学,不是实证科学所提供的具体科学知识,而是对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由此,在相应、合适的场域和语境中,应当正本清源,尊重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不宜把后人的理解强加于马克思恩格斯。

(二)在“超验”和“经验”间重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以往的哲学研究存在两种倾向,要么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看作一种具有“超验性”的哲学,满足于抽象思辨;要么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作一种具有“经验性”的具体科学,满足于感性直观和感性经验。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共有的本质特征,介于“超验”和“经验”之间,它们既“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所提供的事实”解释与把握“总联系”,以区别于“超验”,又对经验自然科学所提供的事实作出抽象概括从而得出一般的结果,以区别于“经验”。

  在以辩证思维方法解释与把握世界的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就是辩证哲学。它既区别于仅注重“超验”的抽象思辨哲学,强调辩证哲学的现实性、实践生成性特质,也区别于仅满足于感性“经验”且注重分门别类研究的具体实证科学,强调以辩证思维方式对事物、知识之间的“总联系”进行系统研究和抽象概括。由此,恩格斯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看作马克思和他自己的“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0页)。

  在把握人的感性生活世界的意义上,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同于具体经验科学提供的实证知识。它是对世界的本质性、逻辑性、概括性的理解,即寻求非经验的东西,力求从“可见的东西中寻求不可见的本质”,因而是立足于实践、“从人间升到天国”的新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又具有非“超验”的现实性,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6页)。它注重“立地”,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和现实生活世界,立足于“人类社会”(同上,第140页)。它不是满足于仅具有经验科学性质的“立地”,而是注重揭示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之本质与规律的“立地”。它也注重“顶天”,通过唯物主义辩证法把握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之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它不是脱离现实和实践的“顶天”,而是建立在现实和实践基础上的“顶天”。因而,这种世界观是介于“人间”和“天国”之间的世界观。它直面人的感性生活世界,扬弃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的超验性,在这种意义上亲近实证科学;它扬弃以经验为基础的实证科学,在这种意义上又高于以经验为基础的实证科学。这就是新世界观的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这种特质,所以,一般不将这种新世界观称为作为辩证思维方式的哲学。如果一定要从本意且从本质特征上称呼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那就是“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扬弃”了哲学,既保留了哲学的内容,即以辩证思维方法把握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又克服了以往哲学那种抽象思辨的形式。

  在注重揭示历史领域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的意义上,唯物主义历史观既对具体历史科学的实证知识具有超验性,是对从具体历史科学的实证知识、历史经验、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结果的概括(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又对“超验”的形而上学、抽象思辨哲学具有经验性,强调经验观察。它来自“经验”又高于“经验”,拒斥“超验”又超越“经验”。

  所以,需要遵循“从人间升到天国”的路径,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哲学、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既不宜将其满足于超验性的纯粹抽象思辨,也不能把它等同于以经验为基础的具体实证科学——它既不提供实证科学知识,也不对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作超验的抽象思辨的主观臆想,而是以哲学方法论和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切入人的感性生活世界,对实证科学知识的一般结果做出抽象概括。

(三)从总体性上重新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它关乎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整体性质

  有些哲学教科书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辩证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唯物史观相提并论的一块内容。这不大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主义辩证法原有的理解。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逻辑中,处于第一层次的是作为辩证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它具有融合为一的总体性与前提性。这体现在: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整理材料”阶段,以辩证思维方法解释与把握世界为核心内容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注重对各个事物、知识之间的“总联系”进行系统研究;它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着更广泛的世界观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42页)。就唯物主义辩证法表达的是“事物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进行的并服从于辩证形式的现实发展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25页)而言,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都体现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唯物主义辩证法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学说中,既与唯物主义相互建构,使唯物主义成为现代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又以辩证思维方式把握存在、认识存在,正如列宁所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还把唯物主义历史观看作其存在形式。正如吴晓明指出的,马克思是把辩证法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来把握的,即将辩证法贯彻到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贯穿于他的整个学说中。马克思的学说,毫无疑问是以据有并运用辩证法为本质特征的。因而,对辩证法的理解和把握,最关本质地涉及到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质。(参见吴晓明,第11-24页) 

  深入来说,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学说且作为具有总体性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以三种形式出现,它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还是历史观。作为方法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以辩证思维方式把握整个世界的辩证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人的感性生活世界存在,意在揭示人的感性生活世界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它既走向并反映现实发展,还为改造世界服务,在现实和实践中得到确证。离开现实、历史和实践,它没有任何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4页)作为历史观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存在于历史领域深处,力在揭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能内在生长出唯物主义历史观。

  据此,需要对唯物主义辩证法作重新理解,把它的总体性呈现出来,既从总体上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也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学说。

(四)重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生成逻辑与完整图景

  作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辩证哲学之生成逻辑是什么?对此学术界有所关注,但有浅尝辄止之感。

  在童年时期,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一切知识”都在哲学的框架内和影像下。这样的哲学具有综合性,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是在“与整个世界的关系”框架中界定的。

  后来,一些认识世界所形成的具体实证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去。此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这样的哲学面对的是具体科学,是在“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框架中定义的,哲学的实证化倾向得以呈现。

  其后,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及各种事物、知识、科学间的联系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它们之间的“总联系”整体地呈现出来了。这时,哲学把握世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用主观臆想的人为联系代替事物自身的现实联系,这是形而上学或抽象思辨哲学;二是注重解释客观事物自身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这是辩证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第二种方式,实现了哲学变革,把用主观臆想的人为联系代替事物的现实联系的“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从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摒弃了形而上学仅满足于抽象思辨的“超验性”,直面由具有“总联系”的综合性科学所关涉的人化世界;面对人化世界,马克思恩格斯不满足于“感性直观”和“感性对象”,使“思维”走向此岸,关切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及其所生成的感性生活世界。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把握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性生活世界(存在),形成了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建立起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历史的本质联系,使唯物主义辩证法在历史领域得以开启,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样,哲学直面的是“存在”和“社会存在”,是在“思维和存在关系”框架中定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实际上就是思维辩证地把握存在的哲学。其逻辑是:首先在“思维”领域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这是作为方法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其次为使思维走向“此岸”的现实世界,确定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人的感性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过程,这样的辩证哲学已经不是形而上学,而是世界观、历史观,这种世界观、历史观所讲的世界,是与“存在”直接相关的人化世界。

(五)廓清马克思恩格斯把其理论多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缘由

  对这一问题,我国哲学界已有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还需要潜精研思,作深入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往往不把他们的理论明确称为哲学,多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恩格斯往往称“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65页),很少称“马克思的哲学”。

  一是当时形而上学或抽象思辨哲学在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总是以主观臆想的人为联系代替现实的必然联系,不能为自然和历史提供说明方法,从而在历史领域走向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则十分注重现实世界存在的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

  二是马克思恩格斯依然需要哲学,但这种哲学存在的领域、方式和功能转变了。它是一种新的辩证哲学,在思维领域存在;在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其存在方式不再具有独立性外观,需要通过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体现和确证;在功能上,它必须运用于解释说明人的感性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过程,揭示其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这种哲学,显然区别于远离现实世界之“感性活动”的抽象思辨的旧哲学。

  三是辩证哲学方法论运用之创新成果是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新世界观不仅表达了作为辩证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而且侧重于把握“现实世界之存在”。

  四是基于存在决定思维的唯物主义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注重在历史领域建立唯物主义的权威,这种唯物主义本质上是辩证的,即现代唯物主义。具有辩证本质的现代唯物主义,是针对形而上学、抽象思辨哲学和直观唯物主义世界观等旧哲学出场的。旧哲学的主观致命缺陷,就是在历史领域强调人为臆想的联系,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断然与这种旧哲学世界观实行决裂,以建立一种新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称其为新世界观,即以现代唯物主义及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核心内容的新世界观。这里,辩证哲学表现为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五是为走出旧哲学“超验性”的泥潭,超越实证科学的“经验性”,注重表达其创新理论的特质与辩证哲学通达、走向世界观、历史观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大多称其创新理论为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2年,人民出版社。

  [3]吴晓明,2020年:《论马克思辩证法的“实在主体”》,载《哲学研究》第8期。


本文转自“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上一条: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下一条: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Baidu
sogou